7月30日,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阅兵在内蒙古的朱日和训练基地举行,解放军1.2万官兵、600余台装备、100多架飞机接受检阅,全球数亿观众通过电视屏幕同步观看这一盛况。
随着阅兵仪式的圆满落幕,现场有一支特殊的队伍也激动不已。他们是来自装备制造企业中联重科的一群工作人员。为了向全世界完美展现阅兵这一庄严、神圣的历史性时刻,这支由工程师、机手等20余人组成的工作小组,携十余台高端装备深入塞北大漠之中,已经昼夜奋战了近40天。
中联重科与央视的工作人员讨论设备架设方案
本次阅兵直播,已经是中联重科与央视的第三次“牵手”了。2009年新中国成立60周年国庆阅兵仪式,央视首次选择了中联重科设备协助完成全部拍摄工作。2015年9月的抗战胜利70周年大阅兵,中联重科的起重机、泵车、消防车再次协助央视圆满完成直播拍摄。
“我们的设备矗立在长安街一个多月无任何故障,大家纷纷竖起大拇指,夸我们的设备先进、可靠。”进入中联重科工作十余年,亲历三次阅兵庆典拍摄的起重机服务工程师邱志良对此记忆犹新。
“我们十余台起重机、泵车等设备组成的车队,6月26日从长沙出发,28日深夜到达朱日和镇,2000多公里3天就赶到了。”中联重科负责全程护送设备的车队队长黄春华说,这趟一路向北的路途遥远而艰辛,但他们还是不辱使命,出色完成任务。黄春华回忆,由于设备车辆过重,行驶速度不能超过70公里每小时,十余台设备需要定时加注柴油,且每行驶200多公里还需要停车检查车辆状态,出发的第一天车队未能按计划完成行驶里程。为了确保后续行程赶上进度,黄春华连夜召集车队司机开会商议,重新规划行程和目标。
此次中联重科倾力无偿支持的起重机设备,主要被用于架设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天鹰”座二维索道摄像机和“万向鹰眼” 三维索道摄像系统,其中,“天鹰”需要两台起重机牵引,高度30米,“万向鹰眼”则需要四台起重机沿正方形对角线方向架设,高度40米。“记得2009年,央视采用的还是欧洲进口的'飞猫‘二维索道摄像机系统,2015年,央视自主研发的'天鹰'座二维索道摄像机系统第一次在阅兵直播中亮相。今年又加入了世界上最先进的摄像系统之一’万向鹰眼',设备是越来越先进了!”邱志良说。“这次我们的设备也升级了。”邱志良介绍,为了保证直播画面的清晰和稳定,两套索道摄像系统在拍摄过程中,要求十分苛刻,而最关键的就是轨道固定要牢靠,吊臂不能有丝毫无规律晃动。
中联重科此次提供的是其最新研制的4.0产品,不仅整机稳定性强,且更加智能,成为两套摄像系统的最佳拍档。“不管是监测底盘压力,测量风速,还是查看设备支腿状态,都可以通过设备回传的数据及时掌握。”邱志良说。
不仅如此,中联重科还提供了56米泵车充当摄像机的“超级大摇臂”,32米云梯消防车既是前期协助两套摄像系统架设的“工具车”,也是“长颈鹿摄像机”的高空机位。
中联重科工作人员齐心协力搬运物资
与前两次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阅兵仪式不同,此次阅兵地点朱日和训练基地,位于辽阔的塞北大漠,意味着这必定是一场艰苦卓绝的“持久战”。
“几乎每天下午都有狂风光顾,有时瞬时风速甚至可以达到10级以上。” 泵车的产品工程师黄大为说,狂风卷起细沙,让天空瞬时变为黄蒙蒙一片,能见度极低,这不仅是对设备质量的考验,也是对人的身体和精神的双重考验。设备进驻基地后,前期架设工作强度非常大,中联重科工作组头顶烈日,迎着风沙,脚踩近尺厚的尘土,克服重重困难,高效完成了勘察路线,确定方案,平整地面,搬运物资,拆装设备等一系列工作。由于项目需要,凌晨两点起床赶往基地,精神百倍地投入工作,一直到下午五点收工,这是工作组的常态。这期间,所有工作人员必须时刻定点守在设备周边,全力配合央视拍摄。“回到住所,队员们常常是顾不上吃饭便倒头就睡了。” 黄大为说。
40天以来,经过数次演练,20多名队员们终于等到了最终接受检阅的这一刻,中联重科的十余台装备不负众望,以稳若泰山的表现获得了央视工作人员的交口称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