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下一代核潜艇要怎么造?
随着我国第一艘核潜艇在青岛海军博物馆对外展出,人们得以近距离审视这艘当年的“争气艇”,在感慨当年各种不容易的同时,也对我国未来核潜艇的技术进步充满着期待。
不过,核潜艇是当之无愧的国之重器,保密程度甚至超过航母。不过,这并不妨碍小编以公开资料为基础,对我国下一代核潜艇的技术路线进行一番大胆的猜测。
主要任务
发展任何一款武器,归根到底都是要满足使用者提出的战术、技术要求,而不是与国外同类武器进行攀比,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我国仍将奉行“积极防御”战略。在这种战略下,我国未来攻击型核潜艇所要担负的任务依次是:
1、为航母编队护航;
2、保护已方战略导弹核潜艇;
3、作为反航母作战体系的一个火力输出节点;
4、承担部分远程对陆打击任务,丰富战役打击手段选项。
根据这些任务需求,我国下一代核潜艇要具备以下几点性能要求。
最高航速
在航速方面,据外媒报道,“辽宁”号航母曾在2017年初的远海训练中,连续5个小时以30节的高速航行,因此作为航母编队水下“保镖”的攻击型核潜艇,也应有不低于30节的最大持续航速。否则的话,在航母编队高速机动时,攻击型核潜艇速度跟不上,就不能奢望它抢占有利的掩护阵位。
潜深需求
在潜深方面,理论上最大潜深越大,战术机动的空间就越大,同等情况下隐蔽性会更好一些。但是,第一岛链内的渤海、黄海、东海都属浅海,并不适合核潜艇活动,而南海的总面积超过350万平方千米,也有足够的深度,加之南海属于海上交通要道,每天游弋在南海的商船如过江之鲫,给水下活动的核潜艇提供了天然掩护。因此,南海才是我国核潜艇理想的活动海域。不过,南海水深虽深,但温跃层仅在海面下100至200米左右,所以核潜艇最大潜深能达到400米就足够了,再深的话,对艇身材料的结构强度、加工工艺要求会变得更高,就不经济了。
混合壳体
理论上,在拥有同等艇内容积的情况下,单壳体潜艇水下排水量更小,湿面积更小,达到同等航速时对动力系统的要求低,更适合我国艇用核反应堆技术较弱的现实。但是,双壳体不仅储备浮力更大,而且表面光顺性优于单壳体潜艇,更易于实现接近理想值的长宽比。因此从稳妥的角度出发,笔者倾向于我国未来核潜艇采用单双混合壳体设计。即在包括动力舱在内的中间舱段使用双壳体设计,以利于屏蔽噪声,而在艏、艉两端使用单壳体结构,以减少潜艇湿面积,在反应堆输出功率一定的情况下提高航速。
泵喷推进
推进器噪声是核潜艇主要噪声源之一,泵喷推进器在大幅度降低潜艇推进器辐射噪声、提高潜艇的静音航速方面,具有天然优势。国外研究和应用的结果表明:泵喷推进器的低频噪声比七叶大侧斜螺旋桨低15分贝以上,宽带谱声级总噪声下降10分贝以上。因此,泵喷推进器将是我国未来核潜艇必须突破的技术之一。
武器配置
武器方面,攻击型核潜艇在执行为航母编队及战略导弹核潜艇护航任务时,使用先进的鱼雷足矣。而若要执行反航母作战及远程对陆打击任务,则还需携带巡航导弹。因此笔者以为,我国未来的攻击型核潜艇应采用模块化设计,并区分为两个亚型:一型注意安装鱼雷发射管,用以完成护航任务;另一型则加装导弹垂直发射系统,用于执行远程打击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