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19日,第三方专业科技成果评价机构——中科合创(北京)科技成果评价中心在广州依据科技部《科学技术评价办法》的有关规定,按照科技成果评价的标准及程序,本着科学、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组织专家对中国建筑第四工程局有限公司,贵州中建建筑科研设计院有限公司等完成的“贵州地区建筑节能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地铁安防敏感区关联性工程关键施工技术研究与应用”、“建筑工程固体废弃物综合再利用技术研究与应用”、“复杂地质条件下超高层建筑地基基础测试技术”4个项目分别进行了科技成果评价。
据悉,此次评价会的专家由上海市建委科技委顾问、中国工程院院士(教授级高工)叶可明,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广东省建筑节能协会理事长)、教授孟庆林,住建部建筑工程质量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秘书长、高级工程师张晶波,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教授会主任、教授(博导)滕军,华南理工大学建设经济管理与房地产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导)王幼松,广东工业大学系主任、教授(博导)冯为民,中建西勘院深圳分院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曾德清等组成。
经过专家评审,认为贵州地区建筑节能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首次对贵州地区天然冷热源利用进行了初步区划,为该地区天然冷热源在建筑中的利用提供设计依据;建立了贵州地区建筑自然通风工程设计技术体系,编制了国内首部地方标准《自然通风设计计算技术导则》;开发了新型热湿分段处理空调机组,有效解决了贵州地区湿负荷大导致空调效率低的问题;研制了高效空气源热泵供热水系统,解决了贵州地区传统供热水系统能耗高、污染大的问题;提出了围护结构自保温、隔热材料及一体化构造,解决了墙体内表面易结露的问题。地铁安防敏感区关联性工程关键施工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针对地铁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保护区内的建筑物深基坑、地下主体结构所遇到的施工难题,以天津津湾广场金之谷大厦和招商银行深圳分行大厦为载体,提出或改进了“地铁通廊结构半逆作法施工技术、地铁细长通廊支护冷冻法施工技术、底板固有缺陷堵排结合防水施工技术、地下空间既有风亭结构托换施工技术、超深地下室共用支护支撑结构后拆法施工技术、基坑关联性地铁运营区变形自动化监测技术”等六项技术创新,形成了地铁安防敏感区关联性工程关键施工技术。建筑工程固体废弃物综合再利用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提出了现场固体废弃物经处理后再利用的综合实施方案,基本实现了对现场废弃物的分类、处置和利用,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自主研发了施工阶段远程能耗综合管理系统,实现了施工现场能耗实时监测、分析及预警,提高了设备电能利用率,降低了能耗。复杂地质条件下超高层建筑地基基础测试技术项目针对复杂地质超高层建筑地基基础测试困难问题,开发了一套深孔内大吨位自反力岩基和模型桩试验的设备和集成测试技术。成功完成了超深孔内超大吨位载荷试验;取得了贵州地区典型岩土体的桩身侧阻力标准值、桩端阻力标准值、桩身极限承载力、岩土体变形指标等技术参数及软岩嵌岩桩受力模型,为建筑基础的优化设计及规范制定提供了基础数据。项目成果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贵州地区建筑节能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地铁安防敏感区关联性工程关键施工技术研究与应用,建筑工程固体废弃物综合再利用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整体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经专家组全面审核,与会专家一致同意,“贵州地区建筑节能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地铁安防敏感区关联性工程关键施工技术研究与应用”、“建筑工程固体废弃物综合再利用技术研究与应用”、“复杂地质条件下超高层建筑地基基础测试技术”项目通过科技成果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