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道寻源使,从此天路回。”这是诗圣杜甫咏叹古代丝绸之路开拓先驱张骞的诗句。两千多年前,张骞胸怀使命不畏艰难,开创性的打通了东西方交流的通道——古代丝绸之路,这一创举不仅改变了中国,也改变了世界的历史发展进程。而如今,新的“一带一路”倡议正是中华民族不断开拓进取精神的继承与延伸。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共商、共建、共享”的理念便贯穿始终。作为“一带一路”倡议的践行者,中国的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也把“一带一路”理念带出了国门,带到了它们经营活动所及之处。
尊重与融合 让海外中企成为中外员工共建的“家”
为外籍员工展示中国厨艺
“快起来,开始行动了。”刚刚早晨5点多,一个名叫巴哈提的哈萨克斯坦小伙儿兴奋的叫醒了几个同乡。不多会儿,他们几个人轻手轻脚的向另一个宿舍房子走去,这个由巴哈提策划的“秘密行动”展开了。
“春节好!”巴哈提和伙伴们手捧着礼品,操着不太标准的普通话,冲着来开门的郝东军喊道。来开门的郝东军是工程师,昨晚因为一个钻井泵技术问题攻坚到后半夜,刚刚睡了一会儿便听到敲门声,以为井上又出现什么突发状况的他看到巴哈提他们一下子明白了。而郝东军开门时惊讶的表情,也被调皮的巴哈提用手机拍了下来。中哈两国同事相互祝福的欢声笑语让整个营房区瞬间热闹起来。
这是2017年春节大年初一的早上发生的一幕。地点就在哈萨克斯坦阿特劳中国石化中原石油工程公司钻井二公司145钻井队的驻地。
截止2016年底,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指引下,中国石化已经与30多个国家开展投资和项目合作,完成项目近30个,执行工程合同近600个。目前,俄罗斯UDM项目、埃及阿帕奇项目、沙特延布炼厂等一个个标杆性项目纷纷落地,为中国和驻在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
中国企业从开始“走出去”到现在已有多年,成功的经验很多,失败的经验也有。但是,所有走出去的中国企业都面临着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就是,如何“融入”当地,如何形成一个企业与驻在国良性发展的机制。“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合作重点之一就是“民心相通”,这也让中国企业找到了融入当地的钥匙。
中沙延布炼厂
中国石化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对融入当地十分重视员工队伍“属地化”是中国石化走出去后的一项重点工作。2006年刚做海外项目时,使用外籍员工也就几十人。现在,沙特SADARA项目部外籍员工占了七成,ABS项目部占了六成,有作业人员、有管理人员。
中国石化炼化工程南京公司在沙特的项目现有8200多名作业人员,外籍员工超过50%。中国石化在尊重当地民宗宗教文化的前提下,从细处着手,相互尊重,真情关爱,增强员工的认同感、归属感。比如,在2015年尼泊尔发生严重地震时,中国石化及时为400多名尼泊尔籍员工提供灾情信息,并发动公司员工为他们募集捐款,并开展了祈福活动,让他们在大灾面前感受到公司的温暖和关怀。
另外比如,每年的拉马丹节期间,沙特各项目公司都会给穆斯林员工送上礼物,发节日慰问信并安排大家合理休息。中国石化成立了“沙特外籍员工管理协会”,畅通公司与外籍员工间的沟通渠道。很多外籍员工自豪地说:在沙特,穿着中国石化的工作服很受尊重!
共赢才是硬道理 共享发展成果之路才会越走越稳
中国石化海外项目营地风景
“一带一路”倡议与过去的全球化方式有着显著的不同。正如“一带一路”倡议的核心理念“共商、共建、共享”所表述的一样。过去一些国家推行的全球化模式,立足点仅仅是谋求自身在全球市场份额和资源占有的优势或者统治地位。而“一带一路”倡议强调的是分享发展成果,构建一个互惠互利的利益、命运和责任共同体。
所以,中国企业“走出去”不再像几十年前其他跨国公司只是为了去占有市场份额、占有资源、占有廉价劳动力。中国企业“走出去”应该是在自身发展的同时与驻在国分享发展的红利,促进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
近年来,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企业加速走出去。一些国家在资金、技术、人才都十分的匮乏。中国企业到了当地之后,不仅投资建设项目,还把国际先进水平的技术带到当地,并且在招募当地员工之后对他们进行了专业的培训。
科威特,傍依波斯湾,国土面积仅约是北京的1.1倍,却占据着10%的世界石油储量,是一片徜徉在石油海洋上的开发热土。
中国石化石油工程队伍自2009年在科启动第一台钻机以来,现已成为科威特国家石油公司(KOC)最大的钻井承包商。中国石化在科钻修井机已达53部,作业高效、安全稳定的优异成绩获得KOC极大认可。
中东逐鹿,强手如林,在与科威特石油公司(KOC)的合作中,中国石化凭借先进的技术储备和高效的工作流程,给对方带来了实质的经济效益。
中国石化还把国内先进的丛式井钻井技术带到科威特,并逐步推广开来。为KOC节约了钻井和完井后油井管理的成本,进一步加快了科威特油田勘探开发的速度。
科威特分公司还非常重视当地员工和国际员工的培训和职业发展促进工作,注重对科籍员工开展入职培训和安全培训。许多当地员工已从较低级岗位晋升到中高级岗位。七年来, 为当地培养了大批高质量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
积极履行社会责任 系紧民心相通的纽带
中国石化参与当地公益事业
企业发展,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并重,履行社会责任是企业应尽的义务。在国内是这样,中国企业走出去,应该做的更好。在“一带一路”相关项目中,更好的履行好企业的社会责任,成为中企能否融入当地的关键之一。
经过多年的海外发展,中国石化的海外项目遍布全球各地,这些项目很多都位于“一带一路”沿线。在开展国际化经营的同时,中国石化还积极参与当地社会公益事业,在消除贫困、捐资助学、关爱健康和支持社区建设等方面做出了努力。发起加蓬曼吉医疗中心翻新项目,新建产科病房并捐赠配套医疗设施,每年可接收2000名患者。持续关注弱势群体教育,在赞比亚、坦桑尼亚、摩洛哥等国家开展农业、农村儿童早教公益项目。
不仅是在公益方面,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中国石化也十分重视保护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不仅让项目扎根当地,也把青山绿水留给当地。中国石化国勘雅达项目位于伊朗南部荒漠,由于当地的地理自然条件,如何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保护好当地环境成为一个难题。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项目组遭遇了高温、高压、高产、高含硫、喷漏同时出现等世界级难题,这些难题导致钻井液用量加大,由于钻井废液中含有较多的化学添加剂,处理不当将对土壤造成永久性伤害,甚至危及地表用水安全,这给钻井废液处理带来挑战。
“虽然这里是荒漠,但是我们坚持绿色运营”。国勘雅达项目部下定了决心将作业区的环保工作提到首位,与安全生产、稳产高产并驾齐驱,通过研发应用钻井废液处理技术、泥浆池防渗工程施工技术、钻井废弃泥浆固化技术规避了安全环保风险,从源头实现绿色运营。在此基础上,雅达项目部在废弃泥浆固化土上方覆盖了土壤,对当地去沙漠化,恢复自然生态环境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通过一系列措施的落实和巩固,雅达项目部作业区的环保工作取得了较好地进展。当地环保机构通过现场实地检查、实验室水质测试分析,出具了“雅达项目钻井废弃物处理及固化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的证明。树立了中国企业海外发展履行社会责任的良好形象。
践行“一带一路”倡议,央企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中国石化在与“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的合作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截至2016年底,中国石化已在油气勘探开发、石油和炼化工程服务、原油、设备材料及石化产品贸易等领域与“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大力开展互利合作,近五年累计合作投资金额近千亿美元,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缴纳税费超过130亿美元,年均提供工作岗位约1.5万个。
在“一带一路”倡议下,越来越多的中国大企业、小企业都将会投入“一带一路”的建设中去,不仅让更多的中国企业获得更好的发展机遇,也让世界各国共同分享发展的成果,实现互利共赢。